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被称为芦笋的癌症,轻时植株零星枯死,产量减少;重时全田毁灭,产量绝收,造成巨大损失。
芦笋茎枯病的致病病原菌为天门冬茎点霉菌。该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株上或土中越冬。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20~25℃,最适pH为6。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不萌发,致死温度为49℃。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来年再由孢子器中飞出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耕作工具等多种传播途径,初次侵害嫩茎,以后从成熟的分生孢子器中放出的孢子被雨水冲出,借气流及雨水反溅,对芦笋茎基部造成继发性感染。病菌于茎幼嫩时最易入侵,一般在嫩茎长出10天感染率最高。开始在茎上出现水浸状斑点,扩大成梭形或线形暗褐色斑,最后呈长纺锤形或椭圆形,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斑绕茎一周后,病部以上的茎叶干枯,严重地块,似火烧状。
芦笋茎枯病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1)选用抗病品种。
(2)清洁田园一定要彻底、干净,将病枝落叶清除出笋田,晾干并集中烧掉。
(3)做好田间管理,减少发病因素。雨季要注意排涝,防止大田积水。
(4)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适当增加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抗病能力。
(5)高温闷棚,土壤消毒处理。
(6)药剂防治。用于防治茎枯病的药剂主要有70%代森锰锌、75%百菌清、50%苯莱特乳油、0.4%波尔多液等。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应选用不同剂型的农药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