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眼、鼻流分泌物,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和绵羊。
(1)传播方式。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亚临诊型的病羊由于不表现出明显症状,因此尤其容易传播病毒。病毒在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存在,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
(2)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一般为4~5天,最长21天。急性型病羊的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病羊口鼻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严重病例可见齿龈、腭、颊及头、舌头等处出现坏死病灶;病羊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咳嗽,呼吸异常。在暴发时,死亡率超过50%。幼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3)预防措施。
①一旦发生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封锁疫区、隔离病畜、控制和扑灭疫源等强制性措施。
②疫区及受威胁地区的羊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目前可使用的疫苗为小反刍兽弱毒疫苗。
③进行全方位的消毒灭源。对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全面的灭源消毒。感染母羊在发病前1天起至发病后45天内,其乳汁含病毒并可传染,故不能利用,应灭源后废弃。
④做好日常卫生防疫工作,定期消毒。羊舍周围可使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2次。
⑤不要去疫区采购羊。采购引进的羊只均应严格隔离、观察、检疫,被确认健康,方可将其混群饲养。
⑥规模羊场应建立自繁自养的生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