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秧田遭受绵腐病的侵害,如不采取应急措施,很可能形成大面积的烂秧,造成秧苗不足,严重影响插秧时间和移栽面积。绵腐病菌大多在水中生活。播种后,它先附着在稻谷的破口处,出现少量乳白色的胶状体,以后长出白色放射状的菌丝。菌丝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展速度很快,会侵染周围的秧苗。最后,白色的菌丝逐渐变成灰绿色或土褐色,造成早稻秧苗成团、成片的枯死,这是早稻烂秧中最常见的一种。

如何防治早稻烂秧?-富农智库

造成早稻烂秧的病因除绵腐病外,还有立枯病和生理烂秧等,这在上海地区种早稻时也很常见。造成烂秧的病菌虽有不同,但发病的条件却差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低温和土壤通气不足。尤其在寒流或连阴雨之后,突遇高温,病菌加速繁殖,绵腐病和立枯病会迅速发展。当然,谷种质量差、催芽温度太高、秧田泥土过烂、秧田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也是诱发烂秧的重要因素。

培育壮秧,增强秧苗抗病能力,是预防烂秧的根本办法。秧田已经发生烂秧的,建议采取如下应急措施:立即排干田水,让种谷和幼苗充分与阳光接触,促进秧苗迅速扎根。排干一天后重新灌上一层清水。灌水时在进水口按每亩100克的比例放上硫酸铜,可以有效杀死绵腐病菌和秧田常见的青苔。喷洒敌克松或杀毒矾1000倍液也是防治绵腐病和立枯病的有效方法。